2025年10月29日周三下午,建筑工程学院“水韵建工”学术沙龙第三期在二训楼B301教室如期举行。本期沙龙邀请了学院刘学应教授、吴凌旭博士,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。
从历史走向世界:解码灌溉遗产的当代价值
刘学应教授以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:从遗产保护到全球文化名片》为题,带来了一场高屋建瓴的分享。刘教授结合其成功主持申报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丰富实践经验,系统阐述了如何深入解码古老灌溉工程中蕴含的科技与文化密码,并通过现代科技与管理手段为其赋能,使其从静态的历史遗址转变为活的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。重点介绍了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案例深度融合到教学与科研中,在教材建设、课程开发、学科竞赛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。刘教授的汇报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行业影响力与卓越的教研成果,更启发了师生对土木水利工程学科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再认识。
聚焦前沿方法:探索工程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
吴凌旭博士以《不确定性表征、量化方法—以区域高速铁路网震后通行能力评估为例》为题,展示了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。吴博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在复杂工程系统中,如何利用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不确定性进行表征和量化,并以区域高速铁路网在地震后的通行能力评估为具体案例,生动演示了该方法的应用流程与价值,展现其严谨的科研思路与创新的方法。
互动环节,在场师生就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可持续管理、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在具体工程中的适用性等问题,与两位汇报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,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。学术副院长宋杰教授在总结中指出,本期两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兼具历史的深度与科技的前沿,完美体现了“水韵建工”系列沙龙兼容并蓄、促进交叉学科学术交流的宗旨。他鼓励师生们从这样的交流中汲取灵感,积极拓展研究视野,勇于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创新实践。



